新时期作物栽培学金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11月24日上午,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论坛上做了“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建设“两性一度”的五大“金课”报告内容在高教战线激
2018年11月24日上午,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论坛上做了“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建设“两性一度”的五大“金课”报告内容在高教战线激起强烈反响,得到高度认可,新华网、光明网等众多媒体网站同时发声,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为此,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课”建设项目。那么,针对“金课”的建设要求,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又该如何去建设呢?本文就此做一点简单探讨。
1 《作物栽培学》“金课”建设的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由于本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多、知识面广、栽培措施繁琐,另外各地主栽作物不同,地域性很强,导致各农科高校难以采用统一教材。目前普遍采用的教材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版》和《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版》,另有各种形式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及特色作物栽培学等。因此,如何在加强作物栽培学共性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创新融合新时期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对实现课程的高阶性以及作物栽培学课程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农业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作物生产目标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这就赋予了作物栽培学新的研究内容,课程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应不断创新。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与传统线下教学的混合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挑战度,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教学、科研与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作物栽培学》“金课”建设实施思路
2.1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优化重构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强、彰显时代特征的学科,传统的作物栽培学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为主,而新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因此以往的教材已不太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其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教材内容更新慢,未能很好的融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农业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轻简化、机械化、清洁化、智慧化、无人(少人)化的趋势和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及产业化发展的要求;(2)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占比低,加之授课教师全部来自于高校,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入的认识,黑板上种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弱;(3)内容庞杂,课程过度强调稻、麦、玉等作物本身的系统与完整性,忽视了共性理论与技术在各作物间的重叠,重点难以把握。
本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难以掌握;二是事物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三是纷繁琐碎不便记忆的问题,如各生育期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四是教学内容难以与实物相匹配;五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1)采取在理论讲透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反复多次的实践来解决,同时以典型的例子讲解;(2)对于复杂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用实物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同学理解,如在讲器官同伸关系时,一方面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典型的植株,边讲解、边解剖、边看,同时用自制的同伸、同分化关系示教板,演示查对某叶龄时各节位各器官的分化生长情况,再辅之以观看有关的微视频;(3)对于不便记忆的问题,采取纵横比较,梳理出变化规律性,并突出关键之处,抓住要点,促进学生记住最重要的少数温度指标;(4)重视实践教学,在大二年级开设生产实践课程,利用学校教学田与教室零距离的优势,分班种植、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同时在标本区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作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5)制作主要农作物的多媒体课件、影视片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所讲内容与实物能密切对应,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在教学大纲、复习思考题以及网络课件中都列出各章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正面深入、反面强化等多种常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7)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研究、补充和拓展作物栽培学内涵和外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科发展特点,使课程不断完善,能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zgnxtb.cn/qikandaodu/2021/0610/557.html
上一篇:大棚房整治的三个建议
下一篇:养分专家系统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