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女研究生下乡“闯关”促扶贫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下乡扶贫的经历,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朱文超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来自江苏镇江的城市姑娘决定:报考选调生,奔赴广阔的农村天地大展拳脚。 作为学校第五批研
下乡扶贫的经历,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朱文超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来自江苏镇江的城市姑娘决定:报考选调生,奔赴广阔的农村天地大展拳脚。
作为学校第五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2020年6月,研究生学习期间攻读“农村发展”专业的朱文超,奔赴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开启了一段接连“闯关”又有声有色的青春岁月。
朱文超与当地社区干部交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初到王村镇,镇党委领导分配给朱文超一些数据录入、撰写新闻稿的基础工作。对她这个文科生来说,这些“干起来得心应手”的工作,很快让她躲进了“舒适圈”,直到一次学校老师的“发问”。
挂职第一个月结束时的座谈会上,学校扶贫办王增信副主任对朱文超说:“你们人文学科生,要思考自己在基层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直抵朱文超内心――“是呀,半年多挂职时间,到底能做些什么?自己既没有能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又不会设计农业园区规划,难道就只能当一名文员吗?录录数据,写写新闻稿……”
人无实干难成事,朱文超决心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朱文超与合阳县王村镇南王社区村民一起包糖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但是,第一次走上“前线”的朱文超就“败下阵来”:上门走访包片联系的贫困户,巨大语言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成了挡在她面前的“拦路虎”。尴尬中,她只好求助同行的当地干部帮忙“翻译”。
“这次经历对我触动很大。” 朱文超说,连群众的话都听不懂,还怎么开展工作?属于陕西关中方言分支的合阳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中的古音古语,节奏偏快。倔强的南方姑娘朱文超决意要“拿下”合阳方言。
朱文超主动到便民服务大厅“练听力”,遇到来办事的群众立刻上前,全神贯注开始随堂“听力测试”;遇到听不懂的,向同事请教;逮着机会就和单位周边的群众“唠”,与本地同事拉家常。
慢慢地,朱文超兴奋的发现“自己能听懂合阳方言了”。一次值班,她接到电话,当地的一位农村大妈因家中老人赡养问题,与亲戚发生矛盾,甚至被对方打伤。详细了解情况后,朱文超立即联系信访部门,帮助协调解决了问题。后来,大妈打来电话告诉朱文超:事情有人来处理了。“那一刻,成就感涌上心头。”朱文超有些小骄傲:“合阳方言六级我不敢说,但四级我肯定是过了!”
闯过方言关后,朱文超在镇上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的干部来说,加班熬夜是常事、下乡入户是常态,朱文超也真切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这些对她来说,“虽有辛苦,但更有甜蜜。”
挂职日记本里,她写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收到一根黄瓜,开心!” 这根黄瓜是她包干联系的贫困户给的,虽只有一根,却让她感受到了来自群众的认可。
这样的认可,给了朱文超信心和力量。一次下乡调研中,她了解到尧头社区计划栽种1000亩金银花发展扶贫产业,便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文化和产品性质,设计出“莘扶花”的品牌名称――“莘是指古莘国,寓意金银花来自合阳县;“扶”是指扶贫产品;这个名称的谐音,就是“幸福花”。
朱文超当起了王村镇新兴的金银花产业推销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不仅如此,朱文超还联系研究生助力团成员刘千瑞设计出品牌logo,撰写了项目简介,邀请母校老师赴当地展开技术培训并帮助研制金银花饮料。在当地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她还由科技副镇长变身成了金银花的产品“推销员”,为乡亲们吸引来大批客户资源。
学会了方言、融入了当地生活,乡亲们都把朱文超这些城里来的大学生当成了自家人,第五批研究生助力团也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半年多时间里,全团累计走访调研农户295人次,联系专家开展技术服务92人次,对接开展基层培训28场受众3764人,协助完成规划项目14项。研究生助力团因此被合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服务奉献奖。
“在乡村这个广阔平台上,我收获了很多。”朱文超说,半年多的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事都是第一次做。“虽然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被认可的成就感让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没有白学,这样‘壮筋骨,长才干,鼓后劲'的经历是让我们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zgnxtb.cn/zonghexinwen/2021/0318/494.html